(征求意见稿)
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号召以来,文化建设掀起了新高潮。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建设发表了系列重要讲话,提出了“以民族文化的自豪感,提高自信;用文化凝聚人心,达成价值共识”的文化建设思想。党的十九大报告站在时代和全局的角度,明确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指导方针和发展路径,深刻阐述了文化和文化建设的地位作用,深刻阐明了在新时代以什么样的立场和态度对待文化、用什么样的思路和举措发展文化、朝着什么样的方向和目标推进文化建设等重大问题,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了根本遵循。
为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坚定文化自信,把文化建设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结合起来,有效发挥文化对各项工作的促进、推动作用,有效帮助文化建设工作者弥补文化建设方法及相关方面知识的短板,增强广大职工的精神力量,形成科学发展的软实力,依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办发〔2013〕24号)、交通运输部《交通运输文化建设“十百千”工程实施方案》、《交通运输行业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实施纲要》、《交通运输行业培育践行核心价值体系行动方案》和《交通运输部关于在全国交通运输行业开展“爱岗敬业明礼诚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实践的通知》(交政研发〔2015〕106号)等指导性文件,结合行业发展和文化建设实际,制定本工作思路。
1. 文化理念体系建设
1.1 核心价值体系
1.1.1 核心价值观
1.1.1.1 在组织的价值观体系中处于核心位置的价值观,对核心价值体系进行高度凝练和科学概括。
1.1.1.2 阐明组织事业发展的根本任务和核心价值追求。
1.1.1.3 是制定长期发展规划的本质导向和基本遵循。
1.1.1.4 是全体人员的共同信念、共同信仰和行为准则。
1.1.2 使命
1.1.2.1表明组织存在的根本目的和理由。
1.1.2.2 明确组织的发展方向和核心业务。
1.1.2.3 反映组织根本的、最有价值的、崇高的责任和任务。
1.1.3 愿景
1.1.3.1 树立组织发展的理想追求和奋斗目标。
1.1.3.2具有强大的驱动力,塑造员工的工作成就感,保证员工对组织目标的认同及工作主动性、创造性。
1.1.3.3 体现行业特征和工作特点,涵盖组织发展效益的关键指标。
1.1.3.4 不断提升组织在同行业中所处的地位。
1.1.4 精神
1.1.4.1 组织高层领导树立应有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行为风格,员工认可领导的决策力、领导力和执行力。
1.1.4.2 集中体现全体人员所具有的共同内心态度、意志状态、精神状态和思想境界。
1.1.4.3 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鼓舞士气,树立员工的敬业精神,提高员工对组织的忠诚度。
1.1.4.4社会认同员工的思想作风、传统习惯、工作方式、生活方式等行为。
1.1.5 职业道德
1.1.5.1 明确员工行为规范和职业操守。
1.1.5.2 建立组织道德意识,社会对组织道德意识的评价为正面评价。
1.1.5.3 在正确的道德体系下,建立并协调人与人、组织与组织、个人与组织、个人与社会、组织与社会之间的各种关系。
1.2 应用理念
1.2.1 组织在各个不同领域或单个层面问题上所信奉和倡导并用以指导此类问题的价值理念。
1.2.2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化,是实现组织发展战略的支撑子文化理念。
1.2.3 可根据组织管理经营实际特点而建立,并可根据行业特点或组织发展战略突出其中的某些方面。
1.2.4 内容可以增加也可以相应减少,如市场理念、经营理念、质量理念、发展理念、安全理念、服务理念、创新理念、学习理念、竞争理念、人才理念、团队理念、廉政理念、科技理念、环保理念等。
1.3 核心价值理念体系建设步骤
1.3.1 梳理历史基础资料
1.3.1.1 包括组织自成立至今所有的文件、视频、音频、图像等资料。
1.3.1.2 遵循全面覆盖、重点突出、以人为本和适度扬弃的原则。
1.3.2 准确定位文化特质
1.3.2.1 文化特质是在组织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独有的最显著的文化特点,最凝练的标志性文化符号。
1.3.2.2 遵循特点鲜明、脉络清晰、准确凝练、内涵丰富的原则。
1.3.3 构建核心价值体系
1.3.3.1 学习培训、普及知识。
1.3.3.2 发动群众、广泛征集。
1.3.3.3 重点讨论、集中研究。
1.3.3.4 明确表述、阐释内涵。
1.3.3.5 内外结合、精准确立。
1.4物质文化建设
1.4.1 视觉识别系统
1.4.1.1 组织标志的统一,包括名称、标识、标准字、标准色等。
1.4.1.2 组织形象建设的统一,包括服装、旗帜、徽记、歌曲等。
1.4.1.3 重视社会公众对组织标识的认知程度。
1.4.2 产品与服务
1.4.2.1 提升产品形象,保证服务对象对产品质量及其外在形象和特征的认同度。
1.4.2.2 树立服务形象,保证服务对象对服务的满意度。
1.4.2.3 不断改进和提升服务质量,树立创新意识。
1.4.3 环境建设
1.4.3.1 注重组织的自然环境、建筑风格、规划与布局、绿化、环境治理等。
1.4.3.2 重视文化体育生活、职工文体娱乐、生活福利等设施建设。
1.4.3.3 应有适当的纪念性建筑、雕塑、纪念碑、园林和纪念品等。
1.4.3.4 建立并维持文明安全、卫生整洁、布局合理的工作生产环境。
2. 典型培树体系建设
2.1 典型培树体系构成
2.1.1 个体层面的典型主要包括:先进人物、业务标兵、道德模范、劳动模范、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等。
2.1.2集体层面的典型主要包括:文明单位、文明示范窗口、优秀班组或团队,以及工人先锋号、青年文明号等。
2.2 典型培树机制建设
2.2.1 发现典型。在重大专项任务、日常工作和评优评先活动中发现典型。
2.2.2 确定典型。把握和升华典型的时代意义,制定典型培树计划,分层级推树典型。
2.2.3 培树典型。搭建学习平台、实践平台、激励平台和动态跟踪平台。
2.2.4 宣传典型。加大对外宣传力度,加强内部宣传,拓展社会宣传。
2.2.5 学习典型。营造学习典型的浓厚氛围,建立学习典型的长效机制。
2.3 典型培树保障机制建设
2.3.1制度体系建设。制度体系应涵盖典型的培树、保持、日常管理、激励、宣传等各个方面。
2.3.2组织领导机制。
2.3.3建立典型信息库。
2.3.4建立典型日常联络机制。
2.3.5建立健全人才培养机制。
2.3.6建立完善考核激励机制。
2.3.7建立完善资金保障机制。
3. 文化传播体系建设
3.1 传播机制
3.1.1文化的传播表现在视觉环境、听觉环境、感觉环境和人的具体行为。
3.1.2组织领导要高度重视,努力形成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全体职工积极参与的工作格局。
3.1.3 结合自身实际,建立相关制度进行规范。
3.2 传播网络
3.2.1新闻宣传队伍。包括专职宣传干事和新闻宣传联络员。
3.2.2外部媒体单位。主要指中央、交通运输行业和地方主要媒体。
3.3 传播媒介
3.3.1传播媒介不仅包括物质载体,而且包括其传播内容的总和。
3.3.2 主要包括书写媒介、印刷媒介、广播媒介、影视媒介和网络媒介。
3.4 传播载体
3.4.1文化室。整合各类资源,加强图书阅览室、荣誉室、活动室等基础设施建设。
3.4.2 展示厅(墙)。结合组织实际,通过建立文化展厅、文化长廊、文化展示墙、文化展示栏等,集中展现组织核心价值理念及文化建设成果。
3.4.3 宣传片。
3.4.4 网站、微博或电子刊物等新媒体。
3.4.5 业务丛书。包括组织质量体系手册、工作手册、论文集、业务指导用书等。
3.4.6文化丛书。包括组织文化手册、文化活动图册、宣传报道展示图册以及反映单位发展成就、职工文化生活的各类图册。
3.4.7特色文化活动。开展各具特色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并逐步固化特色文化活动,形成品牌。
3.4.8 文化精品力作。如歌曲、微电影、公益广告、文艺节目等。
4. 落地工程体系建设
4.1 业务提升体系
4.1.1是文化与中心工作实现结合、文化实现落地的关键。
4.1.2通过对核心价值内涵的持续宣传、推广、践行,不断增强员工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最终实现服务水平提升和管理效能。
4.1.3 紧密结合自身实际,全面考虑,突出重点。
4.2制度机制体系
4.2.1建立健全的符合组织实际和业务需要的各项规章制度。
4.2.2提高制度规范执行力,深入把握制度执行的监督检查工作。
4.2.3 通过持续性运行,不断完善,最终将有形的制度规范转化为无形的运行机制。
4.3人才培育体系
4.3.1完善人才理念。
4.3.2完善培养机制,明确培树重点,着力打造可持续人才梯队。
4.3.3增强和提升职工价值认同感、事业归属感,激发荣誉感和自豪感。
5.交通运输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
5.1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和方向。
5.2符合交通运输行业核心价值体系要求,与行业文化内涵保持一致。
5.3符合本单位优秀文化基因,能够传承和发扬本单位优良传统,紧密结合本单位特点和实际,坚持发挥群众主体作用,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完整的文化体系。
5.4本单位文化建设融于主业的日常管理,与中心工作相融合,真正落在实处,收到实效,形成文化建设的长效运行机制。
5.5有效的保障机制。单位领导积极支持和参与文化建设,身体力行,率先垂范,有完善的保障政策和措施。
上一篇:李春苗教授讲座课件
下一篇:没有了!